申请日20200628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IPC分类号C02F9/04; C02F9/14; C05F15/00; C05F17/00; C02F103/32; C02F101/3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及处理技术,属于环保技术领域。该系统利用及处理技术为:(1)淀粉加工废水中添加助滤剂或絮凝剂,搅拌均匀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2)将步骤(1)过滤得到的滤液超滤并浓缩得到浓液和稀液;(3)将步骤(2)得到的稀液经活性炭吸附处理,待水质基本达到再利用要求后循环利用或直接排放;(4)在步骤(1)过滤得到的滤渣中添加纤维类基质,随后加入步骤(2)超滤后的浓液调节湿度,并接种微生物菌种,发酵生产有机生物肥。本发明公开的处理技术适应甘薯加工周期短、日处理量大的需求,不仅能实现甘薯淀粉加工过程废水的资源化利用,还能实现加工废水的无废处理,适合产业化应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废水暂存池、混合絮凝器、过滤装置、超滤装置、活性炭吸附装置及生物肥发酵生产装置;其中,
所述超滤装置的入口与所述过滤装置的滤液出口连接,所述活性炭吸附装置的入口连接于所述超滤装置的稀液出口,且所述过滤装置的滤渣出口和所述超滤装置的浓液出口直接连接于所述生物肥发酵生产装置。
2.一种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技术为利用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系统对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进行处理,具体包括如下处理步骤:
(1)在淀粉加工废水中添加助滤剂或絮凝剂,搅拌均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
(2)将步骤(1)过滤得到的滤液超滤并浓缩得到浓液和稀液;
(3)将步骤(2)得到的稀液经吸附剂吸附处理,待水质达到标准后循环用于甘薯淀粉生产或排放;
(4)在步骤(1)过滤得到的滤渣中添加纤维类基质,随后加入步骤(2)超滤后的浓液调节湿度,并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发酵生产有机生物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甘薯淀粉加工资源化利用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助滤剂或絮凝剂的添加量为废水重量的0.05~0.45%;且所述助滤剂至少为硅藻土、白陶土、精制滑石粉中的一种;所述絮凝剂至少为无机絮凝剂、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合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浓液为所述滤液体积的1/3~1/1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采用的吸附剂为活性炭、硅藻土、高岭土或分子筛。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纤维类基质的添加量为滤渣重量的5~35%;且采用的纤维类基质原料包括秸秆和/或木屑;其中所述秸秆包括小麦、水稻、玉米、花生、芝麻或大豆;所述木屑为将树木枝叶破碎而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加入超滤后浓液调节湿度至20~4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加入量为所述纤维素类基质重量的0.05~2%。
说明书
一种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及处理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涉及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及综合处理,具体涉及一种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及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新鲜甘薯不耐储藏,收获后除了少部分直接食用外,绝大部分加工成全粉、淀粉、粉丝等便于保存、流通和应用的产品。由于甘薯加工季节性强、周期短及分散性大等特点,使得甘薯资源难以规模化加工利用;且加工过程中耗水量和排污量大,不仅给治理造成诸多困难,而且限制了薯类产业规模集聚效益的发展。
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及处理技术:http://bokewater.com/art/art-21327.html
上一篇:生物质气化焦油废水脱色处理方法 下一篇:废水发电过滤回收节能系统